这些年来,我的手机经常收到一位老朋友发过来的短信,内容基本上都是向我发送喜讯,他的某篇征文又获奖了。2009年10月15日,我又收到他的报喜短信:告诉你一个喜讯,我的一首长诗获得楚天交通广播电台的国庆六十年征文三等奖,奖金800元,全省只4名;二等奖2名奖金1200元;一等奖1名奖金2000元。近日将到武汉参加颁奖大会领奖,来往车费食宿,由举办单位全额报销。
在此之前的6月27日,他的一首抒情长诗《赞湖北广播电视报》喜获“我与《湖北广播电视报》创刊30周年”征文一等奖,亲自到湖北电视台一楼演播大厅参加《湖北广播电视报》创刊30周年电视颁奖晚会,喜得大奖——一台海信液晶大彩电。
这位让我又羡慕,又嫉妒的朋友,就是湖北省荆州市古城老南门外的一位边卖粮油边写征文为生的下岗职工——苏舜霖。
上世纪80年代文学青年90年代下岗职工
30年前,苏舜霖在湖北荆门市城北的一个小村里,做着作家和诗人的梦。那时,他17岁。1978年,因高考落榜他只得回乡种地。当年,他的家乡还未实行改革,仍然是“人民公社”化的大集体所有制。白天,苏舜霖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干农活,晚上收工回家,他就在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是我国新时期文学十分红火、繁荣昌盛的时代,在那个时候,一名高考落榜回乡务农的文学爱好者,时称文学青年,只要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发表一篇小说,就能在当地引起轰动和重视,被调到县文化馆,群艺馆等文化部门搞专业创作,并且能够农转非,凭一篇小说,就能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修补地球的命运。农村青年要想出人头地,唯一的出路就是考上大学。但是这条鲤鱼跳龙门的通道苏舜霖已经行不通。因为家境贫困,无力复读。后来他了解到发表一篇小说,也相当于考上大学一样能进城工作,他便更加勤奋读书创作。
但是,最终令苏舜霖离开农村跨进城市的,并不是文学这块敲门砖,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浪潮,将这位农村闲余劳动力推向了城市。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各地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大量的闲余劳动力涌向了南方城市,成为了中国第一代农民工。苏舜霖1978年高中毕业到1987年,在农村摸爬滚打了十年,做了十年的文学梦,仍然没有在省级文学期刊发表一篇小说的他,再也坐不住冷板凳了,恰在此时,荆州古城老南门外,一家自行车零件厂招工,他报名参加招聘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用了,成为了一名合同农民工。由于苏舜霖文笔不错,不久,就被调到厂办当秘书。生活稍稍稳定下来后,他将分居两地仍在务农的妻子接到了城里,在本单位某车间做临时工。
后来,苏舜霖又到荆州区翔达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但好景不长,1999年,他供职的公司破了产,从此,他成了一名企业下岗职工。而他的妻子也早已从自行车零件厂下岗,多年来以倒卖小菜,给人做家政的临工为生。
自主创业,开粮油店边做生意边写征文挣稿费
夫妻双双下岗,一下子没了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但穷则思变,事在人为。1999年5月28日对苏舜霖来说,是他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这天,他自筹资金,经过近一个月的前期市场考察和筹备,他在荆州城老南门外西堤街租房开的一家“金鑫粮油店”静静的开张营业,没有花篮,没有鞭炮。一个视文学为神圣理想的文学青年,一名下岗职工,从此“下海”试水,在商海里游泳、搏击。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起初创业,非常艰难。开始他对粮油行业一窍不通,如今却能驾轻就熟。10年来,他和妻子的勤勤恳恳,起早贪黑,诚实守信,热情服务,团结和稳定了一大批新老客户,生意越做越红火。下岗后,就靠这片粮油小摊店,他不仅在城里买了一套两室两厅的房子,还供养女儿读大学,并一直坚持自缴一家人的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险。
今天,苏舜霖的心态已归于一种宁静,早已不是当年在乡下那个痴情的文学青年了。但他的“文学梦”还在,在业余时间里依旧笔耕不辍。书,照读;报,照看,这都已成为他的一种爱好,一种“文学情结”,一种情操的陶冶,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正如他的一首诗中所言:仅仅为了孩子/我也会很认真的活着/善待朋友 家人 自己/善待人生/把每一天认真的抒写/让沉甸甸的果实/挂满一天天的枝头。
是的,只要你不停步,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向前走,那么,旋转的地球对于任何一个跋涉者,都不是虚幻,而是实实在在的“金銮殿”。
虽然苏舜霖没有成为文坛大家,但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业余写作,收获颇丰,时有诗歌散文小说新闻特写等文字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发表。尤其他对从报刊上发现的征文信息而进行的有奖征文写作几乎一投一个准,每篇征文创作,都能被报刊采用发表获奖。
从1982年开始在县市级《荆门报》、荆门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作品,27年来,他已先后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中国妇女报》、《中篇小说选刊》、《长江文艺》、《传奇传记文学选刊》、《诗歌月刊》等100多家报、刊、电台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评论和新闻作品近百万字,其中有58件作品获中央(国家)、省、市、县级文学(新闻)奖。
苏舜霖的小说《大伯回来了》,1996年获《人民日报》“海峡情”征文三等奖;散文《只要一个孩子好》,1996年获国家计生委、全国妇联共同举办的“计划生育与提高妇女地位”征文三等奖。1997年,因新闻报道上稿量突出,他获《中国包装报》社颁发的“优秀通迅员”奖。而他获得的省、地、县级各种作品奖,数不胜数,其荣誉奖证书装满了一个大木箱。
2007年,苏舜霖发表的《荆州旅游必须接轨》组稿4篇,获“第二届荆州市文化旅游新闻奖”三等奖。在这一届全市所有的获奖作者中,他是唯一没有工作单位的下岗职工得奖者。当年的《江汉商报》曾以《下岗职工喜获大奖》为题的文章在第二版对他作了专访宣传报道。
如今,苏舜霖发表和获奖的诗歌作品就可以出版多本诗集了。2008年,他的诗歌《浦东情思》先在上海获得“张江杯”全国征文优秀奖,尔后在“荆州区首届金凤文艺创作奖” 获得文学类三等奖。
2009年,除本文开篇提到的两个作品获奖之外,苏舜霖还有另外两篇征文获奖。6月8日,他的诗歌《北斗星,幸福的源泉》获得江西昌河铃木杯“寻找心中的北斗星”全国征文三等奖。9月17日
,他的一篇电影评论获得荆州市委宣传部和荆州市电影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影评征文二等奖。
一边贩卖物质粮食一边打造精神食粮的诗意人生
最近一次苏舜霖来武汉参加某单位举办的颁奖大会时,我于一天夜里上他下榻的宾馆拜会了这位多年未见、平时只有短信和电话联系的老朋友。几年未见,苏舜霖明显老了许多。不过,他原来长长的头发剪成了寸板头,显得格外有精神。不了解的人,根本就看不出他是一个诗人。
现在是电子信息化时代,但据说中国还有许多中老年作家用笔在纸上写作爬格子,苏舜霖业余创作更不例外。因为他每天天不亮就要摆摊开业卖粮油,如果生意好,就坚持守店营业到夜里八九点钟关门收摊。平时常年累月更是没有休息日,生意清淡不劳累时就是一种休假。所以他没有整块整段的闲暇时间置身书斋,端坐电脑前四平八稳地敲击键盘。他的所有创作都是在劳动间隙中慢慢打下腹稿,待歇业后大笔一挥而就。
由于苏舜霖创作征文命中率特高,我建议他买台电脑上网,专事征文写作为生。但他说,这样生活压力很大,靠写征文获奖所得经济收入恐惧难以养活一家人。随着女儿上大学后,他感到体力与精力越来越下降了,钱也越来越难挣了。每逢大米、面粉成整袋出售,他都要亲自送到顾客家里。县城人家老住户,居民住宅楼房很少有电梯设施。遇到六楼七楼住户,他背一蛇皮口袋粮食一坎一坎一层一层爬楼梯开始感到很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还在粮油店摊点旁支起了自行车修理、打气、补胎的招牌打着第二份工。他说,等到女儿大学毕业,他背不动一袋大米上楼时,就宣布退休。他一直都在给一家人上缴社保费用。等到他扛不动一袋粮食时,他早该领到保险金了。到那时,他再买台电脑专事征文写作,修生养性,顺便赚点儿稿费和奖金贴补家用。
如今,他虽然没能成为一个大诗人名作家,但在荆州古城当地,已是小有名气。他说,今天,这些对他已不看重,或许得的奖已很多,写作与得奖,是人生的一种感受与体验。他说,当他一人走在省城武汉的大街上,在川流不息的茫茫人海与车流中,深刻感受到个人的渺少与庸碌,而当站在颁奖台上领奖时又颇为骄傲与自豪。这就是他一种很诗意的生活。
梦里的文学,只能带来梦里的温饱;梦外的文学,却要在丰衣足食之后降生。也许,要让文学融入生活,生活才更有诗意;而生活本身,才是文学不尽的源泉;生活的文学,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许,正是老苏丰富的生活体验,把他拥进了文学圣殿;正是老苏自强不息的毅力,把他抬上了文学的颁奖台。
老朋友,很羡慕你自主创业自封老板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诗意人生。多多保重。(钱虎)
征友心得:
刚接触爱网时,当我通过网络参加征集,收到千里之外邮寄的一小盒礼茶时,内心狂喜。那份喜悦不亚于领到年终奖金时的心情!
记得当时生活压力大,没舍得买电脑,经常下班后在办公室搞征集,呵呵,难忘征程哦
努力向前,一切终究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