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是由内而外的,所谓的获取灵感其实就是不停地积累的阅历与见识。你眼下看到某一样东西或者听到某一段话,会激起你的思考,而你平时的阅历积累就为这种思考提供了依据,灵感的出现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
前面有很多回答推荐了很多很好的设计网站,这里就不再重复,下面我主要就来谈一谈我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是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灵感的。
其实在我看来,设计师的生活与工作并没有明显的分割线。
日常生活
生活是所有艺术创造类行业的灵感宝库,可是感觉不到,但它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在重塑你对世界的认知,都在影响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你的所见所闻都会留在潜意识的大海里。
去旅游
旅游就是“求新、求知、求乐”,走出固有的环境,去见识不一样的风景,去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获取当地的一些知识来丰富自己的阅历,释放工作积累的压力,放松身心。
这一过程在不断丰富你对世界的认知,走的地方越多,见的东西越多,内心的世界就越广阔,不要把自己局限在那一亩三分地上,你只有跳出来,才能看的更多,思维才能更加发散。
去逛博物馆
博物馆不仅有凝聚着中国艺术发展的藏品,更是凝固的历史片段,不同的展品会赋予博物馆完全不同的气质。
博物馆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逛博物馆很容易会启人的自我思索,这种思考是有别于课堂的,没有考试题和标准答案。
去看展会
像设计展,家具展,家博会,建博会这些展会和工作有所联系的就值得去看看。在这些展会上会收获很多的行业前沿知识,了解到现在的设计动向,了解到新的材料,了解到新的施工工艺,而这些也都会激发你的灵感。
去逛街
我觉得一个城市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什么网红景点,而是大街小巷的深处,这些没有精致包装的平凡生活,才是一个城市的本来面目,穿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会见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可能是一幅画,可能是一片瓦,可能是一座建筑,在这里会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也最容易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特质,从而激发你对于设计的思考。
阅历很重要,像去旅游,去看展,去博物馆,可能不会像设计时直接搜参考图那样给予你强烈的思路与灵感,但确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思维方式。
设计师要多去见见那些美好的东西,有意识的进行知识积累,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
多阅读
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我要说的阅读主要是两部分:
一部分是专业书籍的阅读,这一部分是有目的的,要深阅读,要去读懂读透。专业书籍可以去针对性的阅读,我配色能力不行我就去看看配色的相关书籍,对于具体施工细节不了解,我就去看看施工方面的书籍。这样的阅读可能并非轻松、愉快的,但专业书籍会在我们建立的认知系统上不停地添砖加瓦,看到越多,吸收得越多,思考的就越全面。
一部分是其他书籍的阅读,这部分阅读不会像专业书籍那样直接帮助到我们,但会给我们提供全新的思路,可以让我们跳出原有的圈子,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这种新的角度往往最容易迸发出灵感。
多看别人的设计作品
多看看别人的设计作品,多思考别人的设计思路,看的时候不要走马观花,要沉下心仔细揣摩,看到好的要去收集。
看别人设计作品时不要只是流于表面,要去看看别人的灵感来源,看看别人是怎么思考的,看看别人是去怎么处理与提炼信息的,不要只是单纯的去模仿别具体的设计形式。
对于很多新手设计师而言,会去看看别人的设计作品,然后去模仿,这其实很普遍也很正常,特别是在自己能力、阅历还不足时,但需要记住的是“我来自它,我不同于它”。
灵感主要源于自己的生活阅历,来自我们的记忆储备,而别人的设计作品则是提供给我们具体设计形式的学习与借鉴。